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案例库 > 新闻评论

偷换概念:陈独秀辩护“功利主义”

2019-04-02 04:19 浏览次数:489作者:系统管理员

案例简介

  1918年,在当时新旧文化论争的背景下,陈独秀主持的《新青年》与杜亚泉主持的《东方杂志》就所谓功利主义等问题进行了几个回合的激烈论争。先是,《东方杂志》发表了钱智修《功利主义与学术》一文,认为西洋文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功利主义,于中国文化学术为害最大的也是功利主义。在学术方面的表现就是“以应用为学术之目的,而不以学术为学术之目的”,“一切学术皆以应用之目的求之”,这不仅造成了纯学术的偏废,而且其“以最大多数说为万事之标准”,也妨碍了学术的独立。而陈独秀坚定地赞美功利主义,发表《质问〈东方〉杂志记者》和《再质问〈东方〉杂志记者》,予以回击。双方论争的焦点是“功利主义”,但对这个概念,却有不同的解释。

案例成果

  陈独秀:



  “自广义而言,人世间去功利主义无善行。释迦之自觉觉他,孔子之言礼立教,耶稣之杀身救世,与夫主张民权自由立宪共和诸说,以去封建神权之革命家,以及《东方》记者痛斥功利主义之有害学术,非皆以有功于国有利于群为目的乎?”



  杜亚泉:



  “任何名词皆随其所定之界说而异其意义。《新青年》记者将功利主义为广义解释,包括善行于功利主义之中,则《新青年》记者所崇拜之功利主义与《东方》所排斥之功利主义内包外延自不相同,不能笼统混合。”(《独秀文存》225页,安徽人民出版社,1987年12月第一版,1996年11月第2次印刷)


案例讨论

  1、对一个概念采取"广义"的解释,一般来说是不是合理的?有没有危险?


  2、功利主义可以推动善行与人世间去功利主义无善行,这两个判断有什么差别,哪一个更容易论证?为什么?


  3、如果陈独秀不偷换概念,能不能论证功利主义对于社会进步和学术进步的贡献?


案例分析

  这是论争中经常出现的情况,论争的双方并没有对共同使用的概念的界定达成共识。而其中一方为了寻找于自己观点有利的论据,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超出了原来那个核心概念的内涵或外延。因此,看似所有的论据都支持自己,但不觉间,自己所维护的,已经不是对方所反对的了。尽管人们对功利主义或是其他主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,功利主义主张“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”与善行也并不一定矛盾。但是,在本案例所涉及的这个问题上,是陈独秀单方面主动扩大功利主义的外延,把“释迦之自觉觉他,孔子之言礼立教,耶稣之杀身救世”这些明显与功利主义基本特征相反的例证也当作功利主义,功利主义就变成是不无所不包了。本来,善行可以是功利主义的,也可以不是功利主义的,可以是计算成败利钝的,也可以是释迦、孔子、耶稣那样不计成败利钝的。把后者明显不是功利主义特征的行为也算到功利主义之中,扩大了功利主义的外延,这才得出了“人世间去功利主义无善行”的错误判断。这个判断是不成立的。所以,在这个问题上,是陈独秀偷换了概念。



  由此可见,在使用新闻评论进行论辩时,对双方使用的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,一定要取得共识。否则,或者坠入陷阱,或者就成了乱打一锅粥,不可能促进对事物的认识。